长大新闻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全面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

发布时间:2008-03-12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

--在开云官方网站首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院长 刘 耘二00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本次大会是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召开的首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对于我们总结过去三年的发展经验,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三年来学校工作的简要回顾  长沙大学三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是2002年11月召开的,至今已整整三年。三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历史机遇,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升本这一中心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发展,办学层次和办学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多科性城市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来,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办学层次成功提升,本科教育初具规模。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从专科教育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历史性跨越。2004年1月13-14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长沙大学改办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致认为长沙大学改办为本科院校切实可行,举办本科教育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04年3月27日,第四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全票同意长沙大学改办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开云官方网站。同年9月,我校首批增设的8个本科专业招收本科生1007名。2005年,我校获准设置并招生的本科专业达到13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3056人。前不久,我校新申报的10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湖南省教育厅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评审通过并上报教育部,如全部获教育部批准,2006年,我校设置的本科专业总数将达到23个。  第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以来,市财政共计投入1.1亿元,我校通过银行贷款和自筹经费近3亿元,主要用于新征土地和新建教学用房,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年来,通过两期征地,校园面积从495亩增至2130亩;绿化面积从5.9万平方米增至13.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从14万平方米增至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200万元增至4150万元;图书资料从41万册增至72万册;固定资产总值从1.84亿元增至6.6亿元。  第三,师资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明显提升。2002年至2005年,我校专任教师总数从362人增至475人。其中:  教授从37人增至54人,副教授从99人增至129人,博士从14人增至22人,硕士从128人增至180人。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者占38.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42.5%,分别比2002年提升2.9%、3.3%。  第四,教研教改成果显著,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分别实现了我校国家级教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研究类)项目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三个大的方面零的突破。2002年以来,我校教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3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1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由我校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教改项目《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在2005年9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该成果为基础,教育部日前在我校举办了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班。
  同时,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不断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2003至2004年,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突出强调实践环节,大幅削减课堂教学时间,其中本科总课时从3000学时减少为2400学时,专科从2400学时减少到1600-1800学时,平均削减幅度达25%左右。上述改革与措施以及通过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学生在全省大学生体育竞赛中成绩突出,在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水平考试、专升本考试、“专本沟通”等考试中,通过率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我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英语演讲与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也取得良好成绩。  第五,科研氛围逐步形成,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三年来,我们坚持抓科研工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方针不动摇,在科研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创造科研条件、营造学术氛围,培育科研队伍,鼓励科研立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使我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我校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4项;先后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今年已有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过专家鉴定合格结题。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我校组建了多个研究所,其中,长沙文化研究所已列为长沙市重点建设的文化研究基地。   第六,内部改革稳步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一是推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4年8月份起,深业集团(深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全面接管我校后勤及物业管理工作,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我们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学校单位面积的物业管理成本有较大幅度降低,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二是实施了新一轮机构、干部聘任改革和全员聘任。今年上半年,我们成功实施了新一轮的机构及干部聘任改革。通过竞聘,新上岗的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为42.1岁,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达75.9%,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达44.6 %,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9月-11月,学校组织实施了新一轮的教职工全员聘任。这次改革,使学校的内部机构设置更加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干部和教职工队伍的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七,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人均收入稳步提高。2002年-2005年,学校财政总收入从7795万元增至1.148亿元,增长47.3%。2002-2004年,学校在职教职工人均  年收入从3.46万元增至4.59万元,增长32.7%;离退休人员人均收入从2.57万元增至3.24万元,增长26%。经过我校长期努力,以学校升本后财务管理体制全部下放到市里为契机,经市委市政府决定,自2005年起,我校编制范围内的正式员工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人员经费由市财政参照市直教育单位标准全额安排,即我校核定编制范围内所有人员的工资全部、地方津贴的80%由市财政拨付。从而既解决了98年以来新进人员的工资和所有教职工的地方津贴全部靠自筹的问题,也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校发展的一大后顾之忧。  第八,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周边环境显著改善。三年来,学校先后引进社会资金共计1.1亿元,兴建维治、汇泽、弘昱学生公寓及学生食堂近11万平方米;市政府共筹集资金近1亿元,顺利完成了洪山路拓改一、二期工程、校区内110千伏高压线外迁、浏阳河风光带建设和浏阳河堤岸整治等项目,大大改善了我校的周边环境。  总之,三年来学校建设发展的成绩是巨大的,是令人鼓舞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已经在我校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归功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团结奋斗和辛勤劳动,在此,我谨向全校教职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校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第一,由于学校原有办学基础过于薄弱,加之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因而导致短期内投入大幅增加,所欠征地、基建债务也比较沉重;特别是今年国家严格限制高校收费,致使我校联合培养费先收后退,进一步加大了财务运转压力。同时,由于办学规模的增长速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导致今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行政用房、图书、教学用计算机等办学条件指标的生均值较前两年有所下降,办学压力增大。  第二,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高校,本科意识有待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和教学管理与本科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风与学风还需进一步端正。  第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如何逐步实现向院、系两级管理过渡,如何使劳动分配制度从向高学位、高职称倾斜转变为向能力与贡献倾斜,如何降低学校运转成本,如何加快公务用车管理改革,等等这些,都是不容我们回避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探讨与完善。  第四,机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忙闲不均现象严重;少数教职工的责任心有待增强。  第  五,在后勤保障方面,教师住房紧张的矛盾突出,住宅建设因拆迁工作受宏观政策影响迟迟不到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勤管理服务需要进一步规范。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我校具有良好的发展大环境。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省会长沙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随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完成,部分高校通过合并重组,强者愈强,专科院校纷纷升格,高校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综合实力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各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加紧打造自身品牌,加紧争夺办学资源和教育市场份额,以求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争取主动,赢得发展机遇。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校加入本科院校行列以后,原有比较优势大多已不复存在,相反,我校的综合实力排名位居本科院校后列。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高校,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反之,不思进取,坐失良机,就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遭遇失败。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新思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校战略发展目标。  (一)办学定位
  在办学定位上,我们要立足长沙,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建设成为一所适应21世纪长沙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多科性城市大学。  (二)发展目标
  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的15年时间,是我校建设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整体办学实力、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2010年前后,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为实现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到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一所适应21世纪长沙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多科性城市大学。在此基础上,恢复“长沙大学”校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是本届教代会和工会代表大会的四年任期,正好处于我校实现第一步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把这四年的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确保我校第一步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也将为实现到2020年把我校建设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科性城市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2009年,学院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学生规模:稳定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3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占80%。
  --师资队伍建设:生师比调整到18:1,达到合格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提高到6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提高到45%以上;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业缘结构进一步优化。
  --学科专业建设:基本形成以工管为主,理工文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符合我校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本科专业增加到35个左右,力争建设1-2个省级重点专业。
  --人才培养: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的本科教学创新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具有较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即所谓的“灰领”,也就是善于动手的白领、善于动脑的蓝领。
  --科研与社会服务:科研进校经费稳步增长,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零的突破;建设一批研究基地,发展应用型科研,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
  --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力争创建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其它基本条件:建立起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型竞争机制,基本完成向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转变。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其他各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达到合格要求。教学、科研、试验、办公、师生文化体育活动、后勤服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职工待遇、住房等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三、今后四年学校发展的基本措施  1. 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本科意识
  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不断学习国内外本科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要特别注重学习教育部制定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知识水平;要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使之更加符合本科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管理要求。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
  要根据长沙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长沙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组学科资源,构建多科性应用型城市大学的重点学科专业体系和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今后四年,要重点建设好若干体现我校办学定位,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性本科专业,形成我校的特色与品牌。  3.以教学质量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牢固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所占比例符合教育部的规定。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全面修订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抓好各级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争取涌现一批质量和水平较高的教学改革成果。
  --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能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新教材。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推动学习改革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推行学分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坚持育人为本,逐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工作体系
  --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湖南省委8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开云官方网站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要积极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上德育教育体系。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要认真落实国家奖助贷政策,不断完善我校扶贫帮困机制。
  --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5.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咨询和科技服务功能
  --要积极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制定科研主攻战略方向,努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要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进一步争取上级对学校科研的扶持力度,实现科研进校经费逐年稳步增长。
  --要不断密切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积极参与湖南省省情和长沙市市情与对策研究,积极争取承担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研究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提供咨询服务。  6.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继续加大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重点选拔培养一批符合学科建设需要的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促使其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专家。
  --按照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的要求,建设好教师的学科专业梯队;加强重点学科专业的学术团队建设,提高承担重点科研、教学研究项目的能力,为今后申报建设硕士点打好基础。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责任感。  7.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办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继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稳步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管理职权分明、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机制合理的新模式,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激发系部办学活力。
  --进一步完善人事及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全员岗位聘任制和岗位聘任合同制,继续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强化岗位津贴激励和约束作用,完善现行劳动分配制度,在坚持向高学位、高职称适度倾斜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和贡献。
  --积极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学校。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财务运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逐步减轻学校债务负担。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发挥审计监察的重要作用,及时纠正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建设一流校园。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稳步推进新校区建设。完成教工住宅建设,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推进校园数字信息化建设,完善校园网,建成覆盖学校管理工作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
  --进一步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公务用车管理改革。
  --进一步理顺附中的领导体制,提高附中的办学水平。  8.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构建开放式的办学格局
  要积极推进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合作基地;巩固和发展与国外友好大学的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对外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创办特色明显、效益优良的国际教育学院。  9.积极稳妥地开展继续教育
  学校坚持积极稳妥、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注重效益的继续教育发展方针。稳定成人学历教育办学规模,加强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全日制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培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10.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创建多科性城市大学提供有力保证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紧紧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党外人士、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人员的作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努力维护学校稳定,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  各位代表、同志们: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握学校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实现学校发展的新目标。让我们团结起来,在新的征程上,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开创开云官方网站各项事业的新局面,为把我校建设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科性城市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